太阳集团主页|网站管理

太阳集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太阳集团新闻 正文

学院召开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来源:教科办 廖嘉琰 日期:2025年04月01日 15:10浏览数: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4月1日,学院在百熙楼223召开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会议在2024版方案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创新、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同发展、学分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院党委书记何培森,副院长王佳娣、陈艳君,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祥清教授、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康响英教授,英语系主任张昀霓、翻译系主任蔡军、公共外语教研一室主任罗海燕等参加讨论。会议由何培森主持。

与会人员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深度结合、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打造非师范专业新路径、完善课程学分结构与课程矩阵、重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等进行了热烈研讨。

人工智能技术对英语专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刘祥清提出,英语专业需从“增设独立课程”和“现有课程融合”双路径推进AI技术应用,建议在翻译、写作等课程中嵌入AI辅助工具教学。张昀霓指出,AI相关课程需经课程组论证其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关联性,并建议组织教师研修,确保课程设计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英语专业需坚守“听说读写译”核心能力培养。康响英提议加强语音语调课程建设,贯通理论与实践环节。针对学分分配争议,王佳娣提出适当压缩师范类教师教育模块学分(现26学分),为专业课开设释放空间;在实践类课程中增设第二课堂课程,加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力。对于二外课程,多数专家认同应维持现有学分,重点提升教学实效。

非师范专业建设成为创新突破口。陈艳君指出,可通过“英语+”方式开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核心课+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夯实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增设跨境电商、国际商法、国际传播等方向课程,精准对接岗位需求。

针对总学分限制,会议明确“存量优化”原则。王佳娣建议精简课程门类,重点优化1学分课程设置,提出“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应保障2学分,减少零散开课,提升课程深度”。何培森强调需建立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评估机制,要求按“基础必修课筑牢学科根基、方向选修课对接社会需求”的逻辑重构课程矩阵,优先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占比,科学论证课程归属。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聚焦分层分类教学。与会专家建议推行分层分类教学,对考研群体强化读写能力训练。蔡军提出探索“以证代考”机制,将四六级、雅思等考试与课程考核挂钩,激发学习动力。张昀霓补充,可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按学生专业需求定制教学内容。

最后,何培森书记对各位参会人员的建言献策表达了感谢,对方案修订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构建人工智能能力培养体系需坚持“通识筑基、专业强链”思路,通过在相关通识课程中融入AI基础模块、专业课程中强化智能翻译等岗位衔接型内容,实现基础能力与应用场景的协同发展;二是方向模块课需紧扣跨境电商、国际传播等社会刚需领域,建立校企联动课程开发机制以动态对接行业标准;三是要科学量化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构建“必修保底线、选修显特色”的课程生态,并重点推进大学英语分层分类改革,探索社会化考试与学分认定衔接路径;四是教师要以“主动变革”意识深度参与AI教学工具应用及跨学科课程开发,建立“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反馈”闭环优化机制,确保方案既符合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又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实际需要。

本次会议围绕课程体系优化、分层教学改革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初步在AI技术融合路径、非师范专业特色方向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并梳理出学分结构调整、课程支撑度评估等修订重点。学院后续将组织校内外专家进一步论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工作,更好服务新形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

(一审:陈艳君;二审:戴建宇;三审:何培森)

关闭